Episodi disponibili
5 risultati 24
法国喜剧新片《男接生婆》颠覆产房沙文主义
各位听众,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15日上映的法国影片《 接生公(Sage-Homme )》,它叙述一个年轻男接生婆的故事!这是由出身于电影世家的珍妮弗.德沃德乐(Jennifer Devoldere)导演;女主角是演技精湛的卡琳. 维亚尔(Karin Viard)担纲演出;,男主角则派给了出身于冰上舞者的舞者的小鲜肉波梅尔(Melvin Boomer)。
影片叙述波梅尔饰演的里奥Léo,这个准备考医学院的黑人多子单亲家庭出生的孩子,因妈妈乳癌过世。独自抚养家里4个孩子的警察父亲,为了能兼顾工作与家庭,警察爸爸牺牲理想,去私人公司当安全人员。父亲对儿子望子成龙,里奥也发愤图强,想成为救世济人的医生,虽然妈妈不敌癌症过世了。他平日课业沉重,还得分担家务、照顾年幼的弟弟,每天的确过着到处赶时间的生活。
不过,医学入学考试甄试结果,里奥未能如愿进入大家挤破头争夺的第一志愿的医生群组,无奈下被迫选择他心目中的次级选项--助产士(也就是俗称的接生婆)。他暗地里全心寄望2年后能“败部复活”,助产士结业后再度参加插班转系考试,回到医生科系。不过,他特别是无法启口向老爸坦白自己《医科甄试失败》,选择《接生婆》道路。于是,他试图向周围的人隐瞒真相,特别是向望子成龙心切的老爸,他也要自己的哥哥一起帮忙隐瞒。一段紧张隐瞒的助产士求学生涯开始了。
起初,他毫无信念地参与到这个完全属于女性同仁的工作环境中,但他与导师娜塔莉 (Nathalie) 的相遇,这位经验丰富、性格热情的助产士,将改变里奥对这个吸引人但粉红世界行业的看法,并颠覆、打乱他沙文主义的职业成见。
一开学,里奥进入助产士学校,首先,四周是清一色女生。要他命的是,里奥还必须穿上粉红色的制服、粉红色工作鞋。一个大男人得进入一群女生所在的换工作服间,他开始不知所措,迟疑、拖延,几番几次拒绝换上这件粉红工作制服。
娜塔莉:这是他助产士学校附属医院的首席接生婆,25年老经验,口碑人尽皆知,他担任里奥在产房里的接生导师。
除了粉红衣的心结,到了在产房真正要跟班操练时,里奥这个跟着父亲耳濡目染下大男人沙文主义倾向的《接生公》,根本不想碰触产妇,更遑论触碰产妇诞婴时出口的阴道。而且即使他在事前需要拿着道具新生儿演练接生动作,也是那么漫不经心,甚随手一扔,那个橡胶“新生儿”就从托盘摔到地上。幸好这还不是真正接生!
总之,里奥在这个粉红世界就是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导师娜塔莉对付他的方式就是:先把他凉在一边,不教、不传授他接生理论和技术,直接把他塞到清洁工房间:负责打扫清洁消毒接生后胎盘、血血渍沾污的道具、产盆。
请他留在清洁室,清洗其他团队接生后的脏乱盆具,整天在清洁室里,洗了几天后,他发火了,与导师冲突。想要走人。但校长告诉他,如果他不顺服,无法完成2年的实习课程,就无权不加转入医学系的考试。
考虑再三,当医生考量大局为重,他只好柔顺下来,好好回到娜塔莉门,吸取导师25年的接生婆经验。接生技术一流的娜塔莉,看到年轻气盛的 里奥俯伏下来,于是开始耐性给他心理建设,谈到接生婆的角色,并不耐其烦地传授一些接生婆与产妇的相处之道。他们一起,里奥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接生出婴儿,学了不少,两人也相处融洽。同时,里奥也在同期的受训同学中,邂逅了一名通肤色的女孩,交往顺遂。
但好景不长,在导师与里奥进行的一次接生,婴儿顺利提出产道后,产妇莫名其妙地大出血,止血不住,病人奄奄一息,命在旦夕,需要医生出马急救,却找不到人,扣麻醉师,也没人。
首席助产士娜塔莉亲自出手急救:输血。但血库缺血,更是一阵大乱,她需要立刻获得隔壁城市医院的存血,她与里奥商量,由里奥直接骑摩托车冲去那个血库提血,再火速返回接生台救命。路上也被交通警察超速追赶擒拿,波折不少...
最后,产妇性命被救回,但伴产的丈夫提出司法控诉:接生失误。
医院审查委员会开始追究责任。结论是:娜塔莉没有遵守接生急救正常程序,擅自主张差派助手出外拿血,病房助手空缺状态,严重违反规定。最后娜塔莉被记过退职。她虽错愕不平,但也不想上诉。
其实她一段时间以来,已知道自己罹患一种不治之症,被里奥发现有时手会不停颤抖。她被指控失职后,愤怒下干脆辞职,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
娜塔莉被退职走人,里奥是从同事间的传闻才知道的消息。刚才不是还突然撞见她,抱着办公室私人物件箱盒匆忙道别吗?却不知,她再也不会回来一起工作了。结果如何,请听众朋友自己观赏!
本部影片除了展现男助产士对于粉红色制服方面的尴尬情节,影片也充满了滑稽讽刺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助产士的瑟巴斯天(Sébastien看)过这影片后,向记者表示“非常喜欢 Sage-homme”《接生公》这部影片。
据瑟巴斯天说,这表明助产士的日子是如何突然急转直下的。 他觉得这部喜剧“非常逼真”,即使他敏锐的眼光偶尔发现影片中有一些“乳胶制新生儿”,他们在真实婴儿中凑数。 另一位助产士提伯Thibault 也指出,还重新发现了伴随产妇工作的“情绪提升”。 而这对在剧情中一名产妇要求分娩时,要播放她喜爱的名歌星拉拉·法比安 (Lara Fabian) 的歌曲为背景,这让他想起了某些产妇有时对 这个重大的时刻的一些古怪愿望。
提伯看到剧中的助产士导师娜塔莉特别的个性时,他说,的确“做助产士,往往需要坚强的性格。
根据以上三位受访助产士的说法, “男接生婆(Sage-homme)”影片给他们的职业带来了正面形象。 “这部电影清楚地展示了这个多变、辉煌和深刻的人性化职业的多样性”也是助产士的阿德里安总结道:作为一名助产士,不仅仅是告诉女性在分娩时要用力。
当然剧终时,里奥爱上了这个接生婆的行业,不再想去爸爸替他张罗找到可去匈牙利医学院就读的机会。里奥最终心甘情愿地决定继续留在法国,还引以为傲地在妇产科当一名《接生公》。
打碎创作危机并以天才的方式重塑自己的马蒂斯
巴黎柑橘园博物馆目前正在展出法国大画家马蒂斯作品的季节展,展览仔细观察了这位大师在1930年代寻找创作灵感的过程。去大溪地和纽约的旅行使马蒂斯的创作重获新生。通过剪纸,他的绘画蜕变成就了他最著名的杰作 ——《舞蹈》和《罗马尼亚衬衫》。
这两幅女性肖像很好的体现了马蒂斯创作中最大的转折点,一幅厌倦了宫女题材和他在尼斯时期的完美装饰,另一幅重新焕发活力,用壁纸剪纸和极简至大,重新创造了他个人的和前卫的风格。
画展的第一件作品是《戴面纱的女人》(Femme à la voilette),这幅作品是在1926年冬天以模特亨丽埃特·达里卡雷(Henriette Darricarrère)为原型创作的,也是她在给大师当了七年模特后,大师最后一次画她,远离了20年代的异国幻想。脸部是变形的,好像右边肿起来了。模特儿看上去很严厉,用一种冷酷、具有穿透力的目光看着观众。面纱看上去并没有东方的优雅。可爱的樱桃小口是黑色的。艺术史学家阿丽克丝·阿格雷(Alix Agret)指出:"人物睁大的瞳孔遮去了她右眼的眼白,从而刺穿了与其说是脸,不如说是面具的表面",在她看来,在这幅 "半抽象化风格的作品中,看到了马蒂斯从非西方艺术的图腾中汲取的灵感"。这幅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珍品是沉思的,甚至是阴郁的。
展览最后一幅作品是马蒂斯令人眼花缭乱的《罗马尼亚衬衫(La Blouse roumaine)》,这幅在1940年4月画的Lydia Délectorskaya的肖像画,人物面部细节已经逐渐消失,袖子蓬蓬地如同面纱,背景朱红色艳丽的像是鲜嫩的罂粟花。艺术家在1953年将这幅画捐给国家,现在已经成为蓬皮杜中心的珍藏之一。
在这两个标志性作品之间,是一位艺术家疑惑、质疑自己的时期,从纽约到塔希提岛,马蒂斯停止了所有的绘画创作,然后又坚强、坚韧地涅槃重生了。毕加索博物馆馆长塞西尔·德布雷 (Cécile Debray) 指出:"马蒂斯1930年代的作品从未成为展览的主题,",在 2017 年这个想法诞生时,她还是柑橘园美术馆馆长,她说:“和尼斯马蒂斯博物馆的克劳蒂娜·格拉蒙(Claudine Grammont),和来自费城艺术博物馆的马修·阿佛隆( Matthew Affron)一起,我们想探索艺术史上的这个特定主题,以《艺术指南》的平行历史为指导,来了解马蒂斯创作中的这个重大转折点是如何产生的,创作方向是如何改变的。尼斯创作时期的退出,以至于产生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从《舞蹈》和他1935年开始创作神话般的汇集多种绘画技巧的作品。
为了了解艺术家如何经历真正的灵感危机,如何打破创作危机重塑自己。展览这次汇集了马蒂斯的杰作《舞蹈》系列的各种习作,三幅布面油画,测试了灰色和谐、蓝色和谐和赭色和谐,然后是预示着他重生的水粉色剪纸和《舞蹈》第一个版本中的中心人物的大幅草图。除此之外,还有从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破例借出的1935年的《大型卧姿裸体》(Pink Nude),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1937年的《蓝衣女士和含羞草》,策展人希望通过艺术来展现艺术家的创作经历。
刚刚提到的这两幅很少能在巴黎展出的珍品,由马蒂斯亲自拍摄的连续创作状态的照片,见证了这两幅画的画面越来越简练,越来越接近剪纸和平面色彩,马蒂斯既是画家,也是非常挑剔的摄影师,照片显示了他如何将画作的构图和主题简化到最高风格化的程度。在《大型卧姿裸体》中,最初的花束变成了一片黄色,扶手椅变成了光晕,模特的头缩小变直,身体是柔软的曲线。
"危机绘画"
德布雷馆长(Cécile Debray)如是解释说:“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戴面纱的女人》,作为柑橘园展览的开幕作品,它是创作危机初期的作品。马蒂斯几乎将人物的脸毁了,额头凹陷。倒转画笔刮去笔触的颜色,用松节油擦拭画面,在画布上仅留下最基本的轮廓,并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标出扶手椅的重叠部分。衣服在仓促间压平,几乎是随意马虎的。人们能感觉到马蒂斯在画布上的挣扎、重拾画笔和寻找方向,进行反思和极其朴素的坐姿让这幅画有一种深深的忧郁感"。在20世纪20年代末,马蒂斯刚满60岁,是一位著名的,且功成名就、广为人知的艺术家。当时刚建成不久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的第一个艺术回顾展就是马蒂斯的。这次回顾展对马蒂斯的生活、在1910年代的激进画作以及他后来的创作,进行了肯定,但也在马蒂斯的创作危机感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季节展:埃及古城亚历山大或一个幻想城市的想象力
说起埃及的亚历山大和法国的马赛,两座城市显然是堂兄弟:它们都是地中海的港口城市,也是国际大都会,两座城市最早的建设者都出身于古希腊文化。因此,在马赛的《欧洲和地中海文化博物馆》(MUCEM)举办名为 "亚历山大:古代的未来 "季节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这次展览是与比利时玛丽蒙皇家博物馆合作策划的,而且先在布鲁塞尔的艺术宫展出。 "古代的未来 "作为展览名称是为了强调这样的一个事实:尽管亚历山大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但仍然被自己古老的历史和宏伟的想象力所压垮。
比利时玛丽蒙皇家博物馆的埃及文物馆长阿尔诺·盖尔丹蒙(Arnaud Quertinmont)是本次展览的四位策展人之一,他承认:"做一个有关亚历山大的展览很复杂,因为人们想看看它到底什么样儿的。但亚历山大不是一个像罗马那样的城市,在永恒之城(罗马)历代的土层都被保留了下来。在亚历山大,今天的古城区已经没有什么看头的了。所以我们故意要让游客感到沮丧:考古也是要在展示缺失的同时,解释为什么什么都没有留下来......"。真的是什么都没有留下来,因为这座始建于亚历山大大帝梦想的“新城”,是凭空建造出来的,在公元365年就被海啸摧毁了,此外也因为每一次的改朝换代,新时代都将上一个时代毫不可惜地埋葬了。
本应像巴别塔一样矗立在港口的著名灯塔的位置上,现在是沉默无声的马穆鲁克堡垒。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博物馆的缪斯神殿,没有留下任何遗迹,神殿包括一所大学、露天剧场、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及其数十万份文献资料,大学校园所在地在建成之前,就是现在被人熟知的一些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聚会的地方,某些最早的物理学原理也是在这里发现的。可是现在除了一个模糊的记忆,一个幽灵,什么都没有留下。更糟的是:那是一个幻想。
世界大都市
事实就是如此,经过历代的考古发掘、历史文献和古旧钱币学的一些小小间接接触,亚历山大城得以重建,这是一个拥有权力和知识的城市,公元前地中海最大的港口,让埃及的贸易转向国际,此前开罗通常只把注意力聚焦在尼罗河流域。而古老的亚历山大居民,关于他们的日常生活,都已经烟消云散了,幸存下的东西少之又少。至于这座城市的精神,人们知道的要多得多。策展人Arnaud Quertinmont强调:"这是一座国际大都市,有共同的根基——希腊文化,将不同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并由于加入了众多当地元素而更加丰富。那是一个混和的、且生生不息的世界。
融合似乎是当时社会的关键词。在公元前4世纪从亚历山大大帝手中接过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的希腊法老,头戴和他们前任法老们一样的法老带展示在臣民面前,法老带是埃及历代法老佩戴的典型头饰,以显示法老的神性。此外,希腊法老还发明并强加了塞拉比斯神,这位埃及神具有希腊人的特征,直接受到埃及神话中的冥王——奥西里斯神的启发,所有人都认识他。之后罗马人继续了这种融合政策,在马赛展览中不应该错过的是军团士兵欧鲁思的雕像,风格介于阿斯特里克斯(Asterix)的冒险故事和恩奇·毕拉(Enki Bilal)的连环漫画《诸神混乱》(La Foire aux immortels)之间......后来,亚历山大成为基督教萌芽时期的传播中心之一,这又产生了新的融合:基督教的十字架被刻在埃及象形文字种代表生命的安赫圈上。
本次展览中唯一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来自埃及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因为埃及博物馆基本上不外借展品出国。展览的想法是在不抹杀神话的情况下解构这座城市,因为正如策展人Arnaud Quertinmont承认的那样,"不能抹去两千年来,人们对埃及艳后或与亚历山大图书馆有关的想象。为了做到这一点,为了解释今天的城市,为了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联系,策展人希望在出土的考古文物和来自近东的当代艺术家的大约15件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这个创意值得称赞,但必须承认的是最终幻想胜出现实。
"亚历山大:古代的未来 "展览,马赛《欧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馆》(MUCEM)。展览直到5月8日结束。展览目录由Actes Sud、MuCEM、Bozar和Fonds Mercator共同出版(240页,价格:35欧元)。
吉美博物馆 : 凉爽且令人耳目一新的扇子艺术
目前在巴黎展示亚洲文化的最高场所——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圆形大厅里,正在展出一个既美丽又脆弱的私人收藏系列——日本团扇展。实际上,这次展出的90件团扇都是十九世纪时期,日本最平凡的日用品,但与众不同之处是它们上面都印着当时最著名的画家、浮世绘木版画大家之一——歌川广重的作品。
有时,最真诚、最多彩的艺术就藏身在那些日常小玩意儿里。以日本的漫画为例。最初它只是一幅微不足道的涂鸦,一帧有趣的随笔,正如日本漫画一词的词源所显示的那样。另一个例子则是浮世绘的木版画,经过大量的生产,所以它的价格十分便宜,和中国的杨柳青年画那样非常受到平民的喜爱,也反映出世间事物的无常。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中产阶级和富裕人家购买浮世绘版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出于一时的兴趣;就像今天人们为了印刷精美的一本年历、一张旅游景点的明信片或是在集市上出售的一串糖葫芦那样,随手花上点零钱而已。
巴黎吉美博物馆目前展出的纸面竹柄日本团扇也是如此。这些日用品,是当时堆在街边小摊上的平庸之物,价格也就相当于一碗面,是随处可见的,随手可得的小东西,一旦坏了或是天气凉了,就会被丢弃不用。可时至今日,这些小玩意却得到了藏家热切地追捧。
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兰裔法国收藏家乔治·莱斯科维奇(Georges Leskowicz)收藏的、非常独特的日本团扇系列目前在吉美博物馆展出,这次展览也是这个藏品系列首次在法国的公开露面。
稀有远不是这90件藏品的唯一魅力所在。如果说日本团扇的精巧制作是无名工匠的杰作,那么这些 "团扇 "之所以能被收藏,则要归功于歌川广重(1797-1858)。他与另一位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齐名,都被誉为日本木刻版画衰落前最伟大的版画家。
先来看看歌川广重的扇面吧!扇子背面更为简洁。一个充满乐趣的世界在观众面前展开,到处是奇观异景,男艺人们扮演着英雄,女艺人们扮演着交际花。史书或文学段落中的场景,诙谐的图案,甚至是风景:这些就是从前东京的广告。因为这些团扇的功能已经很像现在的小广告、海报和其他商业 “小礼品”。
普鲁士蓝
这些扇面都是歌川广重为团扇创作的650幅雕版画中第一批印刷的成品。因为很早以前,在印出不久就被保存在画册中,没有怎么见光,所以扇面图案的颜色饱和新鲜度非常高:颜色如同是迸发出来的,和版画一样具有吸引力。砖红色和慷慨的橘色值得关注,还有普鲁士蓝。那还是当时最新的进口产品。
这些色调与纸扇面上没有着色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巧妙的留白,在这里是雪,是雾,在那里是满月、船帆,甚至是农民在插秧时弯下腰显示出的尖顶帽子。至于线条,那是既清晰又有条理的,埃尔热和他的《丁丁历险记》中《蓝莲花》一册的粉丝们看一眼就会发现这一切。
在《近江八景》前请你停下脚步,细细观赏日本第一湖泊——琵琶湖周围的风景。这个系列的作品在全世界仅存两套。一个在波士顿。另一个就在本次展览中向观众展示:坚田落雁;矢桥归帆;粟津晴岚;濑田夕照;石山秋月;唐崎夜雨;三井晚钟;比良暮雪。 这八幅版画印在掌中的团扇上,让人随时可以欣赏,且有清风阵阵的陪伴,当然是最理想不过的。
在现实中,特别是在炎热的日子里,近两百年前的老东京不过是一个嘈杂的,到处是工地的、污染严重,且经常发生自然危害的地方。远处海平面上散落着这种各样船只、大小不一的帆,既有轻巧的渔船,也有巨型军舰和商船,运输不息,飓风频繁,那些大船应该是不那么容易驾驶的。
一些扇面还展示了,应如何用团扇捕捉流萤并将它们做成灯笼。但它们从未提醒使用者,扇子主要是用来驱赶蚊子的。结束参观后,观者将会以不同的眼光去欣赏惠斯勒或是莫奈的画作,因为这些日本绘画技巧在十九世纪后的西方绘画作品中出现的是如此频繁。这些异国情调的出现并不只是作为日本主流文化的一种影响,而且还是对幸福的渴望,那才是普世共存的理想。
季节展览:"歌川广重和扇子(Hiroshige et l'éventail)", 国家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 Paris 16e), 至5月29日结束。展览目录96页,价格13.50欧元。电话:01 56 52 53 00。网页链接:www.guimet.fr
法国新片《保佑法兰西》执导细致 台北跨年烟火晚会雀屏中选
各位听众,本次节目要介绍的是刚上映的影片“保佑法兰西 (Pour la France)”。法国导演拉希德·哈米 (Rachid Hami) 突破刻板、勇于制作呈现的一部关于移民歧视、军队内幕、阿尔及利亚与法国紧张关系、以及家庭问题的电影。这也是拉希德·哈米献给他过世弟弟的第二部长片。此影片也秀出台北跨年烟火晚会的普世欢腾热闹场景;台北成为置入性雀屏中选对象,为法国影片中少见的!
影片讲述了导演本身经历的一起痛苦事件,即接受他弟弟在法国菁英军事学校圣西尔军官学校 Saint-Cyr时期,所发生的那宗本可以避免的意外死亡事件,而且他不甘心任凭军方摆布,一直想追究找出这起悲剧的肇事者。
剧中,这位从阿尔及利亚移民到法国的妈妈和三个儿子,哥哥以实玛利长大后,在圣德尼环境下变成小混混,不务正业,与社区同伴们同流合污非法敛财的生活。
影片中,在弟弟阿萨伊军校意外死亡后,导演藉着哥哥的回忆,以倒叙述手法,他弟弟决定进入圣西尔军校之前,曾经留学台湾,哥哥他趁着圣诞节去台北探望弟弟,两人在台北度过的圣诞年终假期
导演并顺便把台北101跨年晚会的热闹看烟火场景完整呈现出来。这也是法国电影中比较少见的置入性地方宣传,以及这个拍摄地点的选择,这其中当然有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协助拍摄。
阿萨伊到台湾大学求学。交了个女朋友朱莉,两人郎才女貌,努力求学的弟弟,并告诉哥哥,已经决定念完硕士后回到法国,投考圣西尔军校-法国最著名的军官学校。
哥哥在台北时又发生不愉快的事。一天弟弟带和台湾朋友们带着哥哥一起去台北夜店跳舞欢乐,多喝了几杯酒的哥哥,跳舞时,喧嚣热闹中情不自禁地亲吻对面的女舞伴,但这可是别人的女朋友,于是摊上事,男方上前来揍他,顷刻之间,这夜店顿时陷入一片混战。兄弟二人后来被抓到警察局侦讯。导致乖乖牌的弟弟出了警局就和哥哥吵起来,上前就给他一拳。现在变成兄弟两人对打。不过,最后累了,两人也平息了。此外,在这次的对打、互骂中,彼此叫喊说出了以下对方过去所不知道的事:弟弟也才知道:偏爱他却不喜欢哥哥的父亲,原来当时是有外遇,因此母亲负气,还怀着第三胎,仍硬撑要带两个儿子远走法国。
弟弟阿萨伊后来进入法国军事菁英学校-圣西尔军校,不过竟然在一次操练中淹死,原因出于老鸟戏谑新生菜鸟。这时哥哥无法就此罢休,影片展现了他想讨回公道的艰苦历程。
由演而优则导的拉希德·哈米 (Rachid Hami) 导演的这部保佑法兰西,讲述了一段其个人非常痛苦的经历,亦即接受他弟弟在法国圣西尔军事学院 Saint-Cyr时期可避免的一起意外死亡事件,并寻找应对这一悲剧负责的人。
拉希德·哈米 (Rachid Hami) 导演的这部影片片名 “保佑法兰西 (Pour la France)"既可以在第一程度上理解死者的移民家庭遭歧视的命运,也可以以一种残忍的讽刺方式来理解,从而加入了在 90 年代,一个家庭所经历的故事复杂性和一定的广度,开始在阿尔及利亚。
影片画面不断地回到当下对弟弟的哀悼,接着就多次陷入倒叙。在一开始首先回想到他们身材高大的阿尔及利亚军人父亲,恨铁不成钢地两次、三次反复硬着心把不会游泳的这两个年仅6、7岁的儿子丢入海里,命令他们游泳,几乎溺水的荒诞父权主义场景。除此之外,影片也陆续介绍这两兄弟关系的演变,两兄弟之间的人生道路截然相反;简单地说,也就是一个是成功者,一个是鲁蛇的反差。
从兄弟情谊,还有对于自己的两个祖国的感情,发展出这部影片《Pour la France》故事的两个主轴。我们欣赏它们的细微差别来谈论当前的话题,从融入新文化或父权制的话题开始。 形式很经典,这可以代表一种轻微的挫败感,时代之间的来往可以减少或更流畅,但我们仍然保留着整体的尊严和对于边缘的敏感度。特别是演员卡里姆.勒克鲁 (Karim Leklou)与肖恩.布梅丁(Shaïn Boumedine)精湛的演出,以及比利时女星卢布娜。阿扎巴尔诠释母亲角色仍旧是那么细腻、出众。
导演拉希德·哈米 (Rachid Hami) 受到他弟弟(贾拉尔·哈米(Jallal Hami)在圣西尔学校的“新生被戏谑”而死)的真实故事为剧本雏形,并以其,超级的微妙手法,抛弃许多人所以为所可能会有的陈词滥调,成功导演了一部感动人心的影片。
这部由拉希德·哈米 (Rachid Hami) 签约并执导的影片,因碰上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而经历了一段混乱的旅程,然后在 2020 年赢得了剧本大奖。 今年它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并在萨尔拉特电影节 (Festival de Sarlat上)获得两项大奖。
当阿尔及利亚移民后代阿伊萨进入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事学校的后,必须忍辱负重承受涉嫌种族歧视混杂着该校夸张的虐待新生菜鸟的传统,即使进入 学业的第二年阴影似乎仍在,23岁的阿伊萨(Aïssa)最后更是在一次战争军事演练的泅水过程中,发生所谓的“意外溺水身亡”;但这次与童年场景不同,不是他父亲溺死他。 虽然法国军方拒绝承认对这场悲剧负有任何责任,最后在死者母亲不屈不挠质问下,也仅是轻罚涉嫌背后暗地策划戏谑的学长,但他的哥哥以实玛利开始了为追求真相而不肯罢休的历程。
导演哈米竟然敢于制作一部关于移民、军队、阿尔及利亚和法国、以及家庭问题的电影……实在是一个挑战。 哈米熟练地处理这些敏感主题。 剧情灵感来源于导演本人在2012年亲身经历的一起非常个人的悲剧。他把这个2012年自己家庭经历的悲剧,导向,变成了一种对生命的探究,赋予死亡以意义。 尽管这个主题非常个人化,但这部电影避开摩尼教的陷阱,以及关于军人闭嘴和避免了向来涉及阿尔及利亚移民家庭主题的简单陈腔滥调刻板印象。
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拍成的117 分钟的影片,无论是在讲述的故事,还是在演员的表演方面都呈现了罕见的品质,可说是一部令人无法无动于衷的感人电影。
Stazioni simili
RGS - Radio Grandi Successi
Podcast, Electro, Rock
Greensleeves Radio
Podcast, Rock, Indie, Alternative
radioH2o
Lorrainville, Notizie-Talk, Podcast, Classic rock, Rock
Radio hsf
Rock, Podcast, Hip hop
Straightsound
Berlino, Podcast
ToXoRs minimalRADIO
Podcast, Trance, Techno, Minimal
Nova 80
São Paulo, Pop, Podcast, Techno
ahoy radio
Amburgo, Alternative, Podcast, Electro, Indie, Urban
Radio DEEP Romania
Podcast, Film e Musical, Elettronica, Dancehall
Radio Widok
Varsavia, Podcast
SpyderMonkey Shanty Radio
Orcutt, Podcast, Rock, Folk, Canti marinareschi
CPN Radio
Londra, Musical, Podcast
Ascolta 法国文艺欣赏, 要闻分析 e tante altre stazioni da tutto il mondo con l’applicazione di radio.it

法国文艺欣赏
法国文艺欣赏: Podcast correlati
法国文艺欣赏: Stazioni correlate